赊刀记从光绪年走到今陈老栓陈守义完本_赊刀记从光绪年走到今(陈老栓陈守
赊刀记从光绪年走到今》是作者传送门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文章,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陈老栓陈守义,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;民国二十三年的秋雨,跟泼豆子似的砸在保定府的青石板上。老槐树底下的剃头棚里,王二麻子正给穿长衫的张秀才刮脸,铜盆里的热水冒着白气,混着皂角的腥香。忽听门帘"哗啦"一响,风裹着雨珠钻进来,带起股铁锈味。"...
民国二十三年的秋雨,跟泼豆子似的砸在保定府的青石板上。
老槐树底下的剃头棚里,王二麻子正给穿长衫的张秀才刮脸,铜盆里的热水冒着白气,混着皂角的腥香。
忽听门帘"哗啦"一响,风裹着雨珠钻进来,带起股铁锈味。"
赊刀不
"说话的是个老汉,灰布短褂上打了七个补丁,背后的木匣方方正正,边角磨得发亮。
王二麻子抬头的瞬间,眼都直了,只见那木匣缝里漏出的菜刀刃上,竟缠着缕淡蓝火苗,在油灯下飘来飘去,偏生烧不着啥。"
邪性!"旁边剃头的庄稼汉咂舌,"这不是阴火么
前清时俺爷见过,说是阎王爷记账的火折子。"
老汉没接话,打开木匣。
七把菜刀并排躺着,刀背都錾着个守字,寒光直逼得人眯眼。"
这刀能切铜断铁,"他开口带点山西口音,"今儿赊出去,不收现钱。
等哪天咱这儿麦子涨到一块大洋一斗,我再来收账,一文不多要。"
满棚子人都笑了。
那年月麦子才值二十文,一块大洋能买五斗,这不是疯话么
可王二麻子瞅见老汉木匣上刻的陈字,后脖颈子突然发麻,这字他曾在梦里见过三回,每次都有个白胡子老头指着匣子说"信义刀,莫失信"。"
我赊一把。"
王二麻子摸出烟袋锅,"就冲这字。"
老汉点点头,取刀时,王二麻子瞅见他手腕上有道红痕,像被刀绳勒了几十年。"
记着,刀在人在,刀毁......"老汉没说下去,揣着账本挑帘走了,雨幕里,他的脚印竟没沾泥。
这老汉便是陈老栓,山西晋城人,打刀的手艺传了八代。
旁人不知道,他这刀不是凡铁,是用太行山上的阴铁打的,那铁得在子时的山涧里泡三年,再用松木火熏九年,最后掺着打刀人的血料才能成器。
刀背的守字,其实是用血混着朱砂錾的,每一笔都藏着句咒语。
陈家是灵媒血脉,打从康熙年间就替阴阳两界当契人。
凡人有难,想求个风调雨顺、平安顺遂,就找陈家打刀,刀成之日立下契约,用日后的承诺抵刀钱。
陈老栓他爹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:"咱这行,挣的是卖命钱。
每赊一把刀,就用三年阳寿换道阴阳契,刀主守诺,你增寿;刀主毁约,你魂替他受罚。"
光绪三十四年,山东曹县闹饥荒,地里的麦子枯死在垄上,饿殍从县城排到乡野。
陈老栓挑着木匣走村串户,见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汉子,正拿块石头砸地里的硬土,嘴里念叨着"麦种......麦种......"那是赵老憨,家里五口人,已经三天没沾粮食。
陈老栓把木匣往他面前一放,抽出第一把刀:"这刀给你,能割麦,能劈柴。"
赵老憨浑浊的眼亮了亮,又暗下去:"俺没钱......""不要钱。"
陈老栓蹲下来,拿刀尖在地上划,"等你地里长出外国麦种,磨五斤新面给我就行。"
赵老憨笑了,笑得眼泪都出来了:"先生糊弄俺吧
洋麦是啥
能当饭吃
"陈老栓没解释,只指了指他家门槛:"今夜子时,你去村口老槐树下,会着个穿绿裤的老头,他给你的东西,记得埋在粪堆底下。"
当天夜里,赵老憨真在槐树下见着个绿裤老头,递给他个布包,打开竟是把麦种,颗粒饱满得发亮。
他按陈老栓的话埋进粪堆,转年开春,那地竟长出从没见过的麦子,秸秆比本地麦高半截,穗子沉甸甸的。
宣统二年麦收后,赵老憨揣着五斤新面,沿着官道找了陈老栓三个月。
有人说那老汉往河南去了,他就一路讨饭追到漯河,总算在渡口见着个背木匣的身影。
陈老栓接过面时,手腕上的红痕淡了些,赵老憨才发现,这老汉鬓角的白头发,竟黑了几根。"
你咋知道洋麦能长出来
"赵老憨忍不住问。
陈老栓望着河面上的船影:"去年清明,我在山神庙见着土地爷,他说十年后洋麦要过黄河。"
第二把刀赊给河南漯河的货郎孙瞎子时,是宣统二年的腊八。
孙瞎子左眼瞎了,据说是年轻时给地主家扛活,被马踢的。
他背着货篓走街串巷,铃铛摇得叮当响,却总撞着墙。
陈老栓拦住他时,他正摸黑往树干上撞。"
你这刀......"孙瞎子闻着铁味,"能切糖块不
俺货里有芝麻糖,总切不匀。"
陈老栓把刀递给他,他摸了摸刀刃,又摸刀背的守字:"这字摸着暖烘烘的。"
"赊给你。"
陈老栓在账本上写字,"等火车通到漯河,拿两尺洋布来换。"
孙瞎子笑得直咳嗽:"先生别逗了,火车是啥
听说跟火龙似的,能跑过马
咱这穷地方,哪配得上
"陈老栓没接话,只帮他把货篓扶正:"你左眼瞎的地方,夜里会发烫不
"孙瞎子一愣:"你咋知道
每到月圆就跟火烧似的。"
"那是有东西想钻进去。"
陈老栓从怀里摸出个布包,"这是艾草灰,混着猪油敷上,连敷七七四十九天。
记着,敷的时候得说"左眼守,右眼走"。"
孙瞎子半信半疑,敷到第三十天,左眼突然疼得厉害,像是有虫子往外爬。
他咬着牙念咒语,竟真从眼里揉出个血糊糊的小虫子,此后左眼虽没复明,却再没发烫过。
民国五年春天,漯河真通了火车。
那火龙轰隆隆进站时,孙瞎子正蹲在车站外卖芝麻糖,听见汽笛声吓得直哆嗦。
等回过神来,他撒腿往家跑,翻箱倒柜找出两尺洋布,那是他攒了三年的钱买的,本想给未过门的儿媳妇做件新衣裳。
他扛着洋布找陈老栓,逢人就问"背木匣的山西老汉"。
有人说见他往河北去了,他就背着洋布往北走,走了半个月,鞋都磨破了,终于在邯郸的集市上见着个熟悉的背影。
陈老栓接过洋布时,孙瞎子瞅见他手腕的红痕又淡了些,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些。"
先生真是活神仙。"
孙瞎子作揖,"俺那没过门的媳妇......""她下月就来。"
陈老栓打断他,指了指货篓,"芝麻糖该涨价了,火车带来的人多。"
第三把刀赊给河北沧州的猎户周大胆时,是民国八年的中秋。
周大胆这人,名不副实,怕黑,怕打雷,唯独不怕狼。
他爹是猎户,被狼掏了心,他接过**时发过誓,要杀尽山里的狼。
可那年月,山里的狼成了精,夜里总在他家屋顶嗥叫,瓦片上的霜都能被嗥化。
周大胆守着空屋,枪里填着火药,却不敢出门。
陈老栓找他时,他正用棉被蒙着头,听见赊刀二字,腾地坐起来:"能杀狼不
"陈老栓抽出第三把刀,刀刃在月光下泛着冷光:"能劈狼头,能断狼骨。"
周大胆眼睛直了:"我要!多少钱
""不要钱。"
陈老栓望着窗外的山影,"等山里的狼少到听见枪响不躲,你拿张狼皮来换。"
周大胆笑了:"那得到猴年马月
俺爹打了一辈子猎,狼反倒越来越多。"
陈老栓把刀塞给他,刀鞘是黑牛皮的,摸着像块冰。"
今夜你去后山崖,"他压低声音,"见着个穿白褂的女人,别回头,她给你啥都接着。"
周大胆吓得腿肚子转筋,可握着那刀,心里竟生出股胆气。
后半夜,他揣着刀往后山崖走,果然见着个白褂女人,背对着他,头发拖到地上。"
给你。"
女人递过个布包,声音跟山里的泉水似的。
他接过包就跑,回家打开一看,是块狼骨,上面刻着些歪歪扭扭的字。
陈老栓说那是驱狼咒,烧成灰拌在火药里,狼闻着就发抖。
打那以后,周大胆的**像长了眼睛,每次进山都能打着狼。
可奇的是,他打着的狼,眼眶都是红的,像哭过。
到民国十二年冬天,山里的狼真少了,有时枪响,竟没狼跑出来。
周大胆剥了张最大的狼皮,去找陈老栓。
有人说那老汉往东北去了,他就背着狼皮闯关东,在奉天的关厢里见着个熟悉的木匣。
陈老栓接过狼皮时,周大胆发现他手腕的红痕淡得快看不见了,只是鬓角又添了些白发。"
先生,那白褂女人......"周大胆想问。
陈老栓却指了指远处的火车道:"别打狼了,去修铁路吧,能活命。"
后来周大胆才知道,那年冬天,山里的母狼都带着崽子往长白山跑,像是在躲什么。
第四把刀赊给江苏徐州的绣娘柳月娥时,是民国十四年的清明。
柳月娥是个寡妇,丈夫死在军阀混战的战场上,留下个三岁的娃。
她靠绣荷包为生,手指却在开春时生了冻疮,烂得流脓,拿不住针。
陈老栓找她时,她正对着一堆没绣完的荷包掉眼泪。"
这刀......"柳月娥瞅着木匣,"俺不要刀,俺要能绣活的手。"
陈老栓抽出第四把刀,刀身竟映出个模糊的人影,像是个穿军装的汉子。"
这刀能替你裁布,"他把刀放在桌上,"赊给你,等徐州城里开了洋学堂,你送娃去念书,拿他的第一本课本给我就行。"
柳月娥愣住了:"洋学堂
要教娃娃念洋文
俺娃他爹......""他爹托我给你带句话。"
陈老栓从怀里摸出个布偶,是用军装布缝的,"夜里把这布偶放在娃枕头底下,他就不做噩梦了。"
柳月娥的泪一下子涌出来。
她丈夫生前最爱给娃缝布偶,针脚歪歪扭扭的,跟这个一模一样。
那天夜里,娃果然没哭,还笑着说"爹回来了"。
柳月娥摸着娃的头,心里亮堂了,不管洋学堂教啥,得让娃活下去,活得比他爹好。
她用那刀裁布,竟一点不费力气,冻疮也奇了怪了,没几天就好了。
到民国十七年,徐州城里真开了洋学堂。